新年:新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有“小年”和春节(大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称作“小年”。各家各户要清扫室内外,粉刷房屋。旧时,蒙古族对火格外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这一天,家家吃阿木斯(黏米稠粥);晚上送火神时,在灶炕口点燃干树枝或柴薪,用阿木斯、红枣、炒米、黄油,以及缚有布条的一把苇子为供品,投进火里,全家老幼对着火焰向火神祷告。过完“小年”后,家家忙于准备过春节的物品,缝制新衣、贴年画、写对联、放爆竹;孩子们玩“鹿连儿”、“十二连”、“沙嘎”,大人们玩蒙古象棋,还请艺人说书等,直至正月十五。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五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年三十,蒙语称“毕特衮”。各家各户把佛龛掸拭干净,挂伞盖幔帐,在供桌上点盏、焚香,摆奶食、鲜果等祭品;室内布置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午时,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手扒肉,给老人敬酒。酒肉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黄昏时,则由家长带领家人,找干净地方点燃一把火,面向祖坟方向烧酒肉、布条等供品,祭祀祖先之灵。晚上,星星布满天空后,科尔沁人还在院外点燃篝火,全家男女老幼在篝火外从左至右绕火3圈,边走边摔衣襟,以示消除旧年身上的污秽和疾病,干净、健康地跨入新的一年。
除夕晚上为“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在桌边,桌上摆满一盘盘奶食、糕点、糖果、美酒和香烟。蒙古族讲究“熬年”,这一夜,家家灯火辉煌,年轻人俩一伙、仨一帮走门串户,歌声笑语不断,常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大年初一到了丑时,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妇女带上金银首饰,由长辈领着全家人到屋外点燃篝火,向四方叩拜天地,在爆竹声中迎接“归凡的神灵”。回屋后,又向佛像焚香磕头,然后,摆上丰盛的酒席,吃迎春饺子,儿女们给老人和双亲敬酒、叩头、献哈达,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满脸堆笑,祝愿子孙幸福美满,百业兴旺。紧接着,青年男女就带上洁白的哈达、香甜的美酒,到邻里和亲友们拜年。太阳初升,每个人按自己的“五行属命”所在的八卦方位,朝各自的方向直走百步而归,蒙语称“木日嘎尔嘎纳”。
清明节:蒙古族特别重视过清明节。清明节前后3天,每户人家都到自家坟地祭奠逝者,培土、烧纸、烧香、上供。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黎明前起床,默默走到井口注视井水,并打一桶水不着地面就喝几口,然后洗脸,在日出之前到野外采来艾蒿插在门窗上。接着,男女青年领着小孩登高。日出后,村民们策马到野外打猎。
千灯节:农历十月廿五这天,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诞辰,各寺庙喇嘛集会诵经,举行祝愿法会。夜间,星星出全后点千盏佛灯达通宵;农村牧区蒙古族村民都在自家佛像前点灯到翌晨。第二天早晨,男女青年和小孩走家串户,索取奶豆腐、乌日莫、饭团,称作“赶廿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