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
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现常见拉奏者使用马头琴和四胡。
马头琴多用于独(领)奏、重奏、合奏,以及与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协奏。在陶力的演唱中,马头琴还常常是演员手中的道具。
四胡不仅为蒙古族说唱类唱腔伴奏,也可在民乐队和混合乐队中担任重奏、齐奏、合奏和独奏,并可以弥补民乐队高音区之不足。
科尔沁右翼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地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设制300多年来,这里的蒙古族群众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自身传统和地方特色闻名遐迩。当地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与陶力、好来宝、乌力格尔、科尔沁叙事民歌相濡以沫、密不可分,更是该旗最为典型的民间艺术种类。
其传承谱系始于清同治十年(1872年)。
图什业图(指今科尔沁右翼中旗 )札萨克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执政期间,选在科尔沁右翼中旗 代钦塔拉修建新的王府。王府办有二十多人的乐班,还从民间请来多名工匠专门制作拉弦乐器潮尔、马头琴、四胡,迨至上世纪40年代末。其传承谱系沿袭至今。
全旗现有蒙古族拉弦乐器各种规模的手工作坊二十几家,能工巧匠上百人,其中有五十多人已成为职业工匠、艺人。有两人被确认为自治区级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凝聚着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深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它的发展轨迹无一不渗透着民族学、民俗学、传统美学和文化史观的“活态”存在的主要价值。
1996年,科尔沁右翼中旗 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科尔沁右翼中旗 申报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自治区文化厅命名该旗为“蒙古四胡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