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憨厚诚实,讲究礼节。对宾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白诺?”(您好)或“阿木日赛音白诺?”(安好)。平常待客,主人总是把黄油、奶皮、奶豆腐、炒米、奶茶摆在客人面前,然后设酒席,请客人痛饮饱餐。蒙古族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格外高兴,遇到尊贵的客人,要摆整羊席。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巴雅日太”(再见)。
解放前,科尔沁蒙古族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请安等礼节。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的质料为丝绸、绢纱或棉布。蒙古族之哈达以白色为主,也有浅蓝色或浅黄色。哈达长短不等,一般礼仪所用为1.3~3尺,重大礼仪可用3尺以上的哈达。献哈达时须用双手捧持,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并表示致谢。献哈达分敬献和互献,朋友相见互献哈达;专门拜访某人或对政治、宗教界的高层人物,则敬献哈达,其质料也是上等。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最普通的相见礼,以表示敬意、友好。在蒙古族家里作客,主人先要拿出装有鼻烟的鼻烟壶,敬给客人闻嗅。鼻烟壶,小巧玲珑,形式多样,壶上绘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壶形有扁圆形、椭圆形、圆筒形等。壶料用杏树根、冬青根、玻璃、陶瓷、玛瑙、玉石、翡翠等制做。壶内有勺,勺与盖相连,勺用铜、金银、驼骨、象牙制作。壶内装的是带有香料的烟粉,也有装药物的,嗅之提神。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毕再互还。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晚辈则跪一足,用双手接过。外出的人,将鼻烟壶装在褡裢内,或夹在腰带上。
装烟:蒙古族家来宾客,主客寒喧后,客人取出烟袋说:“塔木哈、塔塔”(请吸烟),主人边答应边用客人的烟袋装自己荷包中的烟,点火后,用布擦净烟嘴,用双手或右手递给客人。客人接受后,也同样取主人的烟袋,装自己的烟,点燃递主人。烟袋杆套有银箍,银箍有錾花。烟嘴多以玛瑙、玉石、翡翠等制做。烟锅铜质嵌银錾花。装烟的荷包以缎、绒、布或熟鞣革制做,有的绣花,包口制有五颜六色的飘带,有的还连有挖烟钩、防火罩、耳勺、牙签等物。
请安:蒙古族同辈相见都要问好,说:“赛音白诺?”(你好)或“门德?”(安好),否则为失礼。遇到长辈则首先请安,如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则曲双膝。走路、上车、进门、入座、喝茶、吃饭、饮酒,一定要让老人或长辈在前。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要说话和气、恭恭敬敬。蒙古族还特别尊重“巴格西”(教师),对“巴格西”常作为贵宾款待。
在蒙古族习俗中,有一些不成文的禁忌。如出门办事,若骑马、坐车,必须在大门口外下马下车,表示对人家尊敬。乘骑进院被认为是无礼的野蛮行为。马鞭子要放在门外,如带入里屋,则被看作对主人不尊敬。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的头部。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盆上烤脚。客人辞别出门,不能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才能上车上马。
家有宾客,语言有礼貌,大声吵嚷、教训子女、撵鸡打狗被看作是对客人的不友好态度,很不礼貌。客人临别时,不能清扫庭院或倒垃圾。
解放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古族人民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习俗中,那些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礼节、忌讳,日益消失;纯朴、优良的风尚习惯,得到进一步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