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语的音译,意即“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大都在明显而壮观的高山或土岗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敖包最初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却逐步衍变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是一敖包群。人们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拜祭,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常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的夏季进行。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有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4种。
血祭:是要宰杀自己喂养的牛、马、羊供奉在敖包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祭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意思是:神不仅要吃肉,还要饮酒、喝奶子。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老少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肉食、奶制品、炒米、点心等投到火里燃烧。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是用玉石作供品。因玉石昂贵,后来就没有人用玉祭了。
解放前,不论哪一种祭法,都要请活佛或喇嘛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吹奏法号。官民也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3圈,祈神降福。祀仪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三项竞技”;参加祭祀的人们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或三五成群开怀畅饮;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诉说衷肠。
祭尚喜(神树):尚喜系一棵古树,每年农历五、六月,择吉日而祭。以一个或几个村落为单位举办。届时,村民扶老携幼集中在尚喜树下,请喇嘛诵经说法,供奉羊背子、奶食品、酒和果品等,向树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畜兴旺。祭祀的酒肉由村民共摊。祭毕,大家喝酒吃肉粥,聚餐后摔跤、说书、演唱好来宝等,娱乐一天而散。
祭花奶奶:旧时,每年春季各村屯请医生为婴儿种牛痘(俗称种花或栽花)。第十天,痘痂脱落时,婴儿家就蒸馒头、黏豆包、小米面或苞米面窝窝头(称奶奶饽饽),饽饽上点一红点。在村外土岗上立起1根柳树枝,上挂五彩布条,村里大人小孩集会在土岗上,主祭人站在柳枝旁为孩子们祝福。然后,把各家的“奶奶饽饽”,抛向人群,让孩子们争捡,有时也抛扔硬币,称为花奶奶的赏赐,捡得越多越吉利。
祭天:是由古代萨满教传下来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举行。这一天,村民齐集在村头一处高地,杀猪宰羊,把猪、羊肉煮熟后,先向老天爷上供祭祀。祭毕,大家吃手扒肉和肉粥,以庆贺丰收。剩余肉和粥,分给各家各户,当日吃完,骨头深埋。个别人家,因生病或遇险时许愿而祭天。
祭山:蒙古族也有祭山的习俗。祭山有全旗性的和地区性的。解放前,当地最大的名山敖包由札萨克主祭,费用由各扎兰辖内分担。每年祭山之日(多在农历五月一日),群众云集在所祭之山脚下,参加祭祀活动。祭祀中还有喇嘛诵经说法,同时用羊背、牛胸脯、奶制品、炒米、酒和果品祭祀山神。祭毕,参加祭山的官吏和老百姓吃肉喝酒,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