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订亲后结婚,是蒙古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当男方家长托媒说亲的时候,女方家长往往找些理由,婉言谢绝,以示庄重。经过几番说情,女方家长即使同意,也不直言许诺,而是以隐语做些暗示。
订婚之后,男方请先生选择吉日,举行“哈达”(换盅)宴席,女方主事者数人(亲戚朋友)到男方认亲,男方家也邀请近亲若干人,双方都穿着漂亮的新装参加宴席,新婿向来宾按辈分依次敬酒。
解放前,男方聘礼,多为牛、马、羊及金钱、布匹、绸缎。蒙古族尚九,9是数中之大数,表明长寿之意。聘礼,牛马羊和其它物品数从一九到九九为止。家境贫寒,不能具九数,则尚奇数,由1~5、7头(只)不等,附带金钱、布匹、绸缎、金银首饰、手镯、戒指等。
结婚日期,由男家选好吉日良辰,须征得女家同意。在确定时日后,如期举行结婚大礼两天。第一天女宴,次日男宴。第一天,新郎前去女家迎亲,着长袍,束腰带,佩戴弓箭、蒙古刀、火镰、烟荷包,头戴红缨帽,骑有鞍具的骏马与陪郎同往。同时还请一位首亲(蒙语称“图如胡达”),另请一位德高望重、儿女双全的人作为“分头爹”,率媒人“贺勒木日沁”(宾相)等迎亲人员若干人,乘车骑马携带酒肉(蒙语称“术斯”)另备1辆篷车迎亲。到女家门口,女方却闭门不纳,佯作拒娶。当男方“贺勒木日沁”问为何不欢迎时,女方的“贺勒木日沁”则说道:
看您桂冠锦袍,像是探亲的嘉宾,
看您披弓挂箭,像是打牲的猎人;
若是走错了门庭,南有大路可寻,
若是找不到猎物,北有深山老林。
您的故乡在何地?您的祖先是何人?
这时,男方的“贺勒木日沁”答道:
科尔沁是我的家,哈撒尔是我的祖先,
为着隆重的礼节,穿了长袍马褂,
为了蒙古的礼节,骑了高头大马。
为着阿爸额吉许下的金玉良缘,
我们才千里迢迢来到你家。
……
如此这般再三盘问对答,女方才让娶亲人进门。
开宴后,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向客人敬酒。宴毕,新郎向岳父岳母敬献哈达、点烟、磕头致礼。至黄昏时,女方摆“沙恩图”(踝骨宴)。开宴前,由新娘的嫂子2人为新郎着装。新郎上装完毕,女方酒宴就开始,入席的有新郎及陪郎,有新娘的姊妹若干人,新娘在姑娘们的背后,用绿色或粉红色的纱巾蒙头佯睡。这时,厨师用托盘端上煮熟的“乌查”(羊背),其中必有带踝骨的腿骨肉。托盘刚要放桌的霎时,陪郎和姑娘们争夺踝骨,如被新娘一方抢到手,新郎请求对方还回踝骨,女方叫新郎唱歌、点烟、屈膝问好,戏弄新郎至深夜为止;如被陪郎抢到,则免去受罚。
翌晨,良辰已到,女方组织亲友送亲,一般有20到30、50人不等。送亲队伍中必有一名首席诺彦和首席夫人,以掌握送亲事宜。新娘由几名妇女抬上篷车,新郎、陪郎及男方客人骑马在前引路,朝着由先生指点的吉祥方向出发,再向男方家行进。送亲队伍男的骑马,女的坐车。至新郎家附近时,男方派人迎接新娘和宾客。到男方家门口,新郎用火镰、火石、火绒取火点燃篝火,与新娘一齐在供桌前跪拜天地,由“分头妈”用一根银簪,将新娘的“少女”头从前额分到后脑,称“分头”。接着,新郎、新娘踏着毡子走向屋门。这时,男女双方的“贺勒木日沁”站在门口开始辩论,男方“贺勒木日沁”用哈达捏着一把木杈横档在门口,提出种种疑问,不让新娘进屋;女方“贺勒木日沁”一一对答。如果辩论时间过长,男方长辈则出面劝解,停止辩论,让新郎、新娘进屋。这时,喇嘛开始诵经祝福,新郎、新娘洗脸净手,向佛像、火神叩拜。然后,女方首席夫人给新娘换装、梳头,梳成“五簪头”,还系用珊瑚、翡翠制作的额箍一条,戴红花、耳坠,胸佩三样件,腕戴金银镯,指戴纯金银嵌珊瑚戒指。装束已毕,新娘就叩拜公婆和男方其他长辈。
男方用全羊、火锅、美味佳肴成双数,8碟8碗、20碟8碗、24碟等丰盛的酒宴招待送亲宾客,歌手们也敬酒献歌,致使女方客人满意为止。宴毕,送亲宾客回归,男方另备酒席1桌,蒙语称“毛劳尔”,酒席上由女方首席诺彦代表送亲队伍,向男方长辈交姑娘,并好言恳请对新媳多加体贴关照等。女方送亲人员起程回归时男方也欢送数里。双方骑马者,同辈相嬉,互相夺帽,各不相让,赛乘技、赛快马,一片欢腾。
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之前,在“分头爹妈”主持下用一根红线联系双杯满酒,让新婚夫妻互叩三头,双方举酒杯饮尽。然后,吃长寿面,以示夫妻二人互敬互爱,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新婚过3天,女方亲属带着糕点或其它食物来看望新娘,称“会亲家”,男方摆宴款待。之后,新娘携新郎回娘家。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法,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结婚。新郎、新娘给老人敬酒敬烟、唱歌娱乐等习惯仍保留至今,但婚姻方式已简化。
|